四川美术史话 ▏金银器藏 工艺绝伦

 

金银,这种相对稀有的金属,自古就被人们钟爱。除了作为货币使用,人们还极尽工巧,将金银制作成各种精美绝伦的器皿与饰物。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绵久而辉煌,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黄金制品。至隋唐时期,金银器技术已经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四川境内江河密布,沿河州县有不少地方可以淘采沙金,时称麸金。据《元和郡县志》载,四川产麸金之地有:岷江流域的茂、当、悉、保、益、嘉、眉、雅诸州,沱江流域的简、资、陵诸州,嘉陵江流域的龙、巴、剑、绵、昌、合诸州,长江沿岸的涪州、万州。另外,嶲州产有山金。绵州龙安县在北周为金山县,有“金山,在县东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颓之所则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二)

《太平寰宇记》亦记有成都府以镂金、银器而闻名于世。《新唐书·地理志》记有剑南道上贡“镂金银器”,四川是唐代上贡金银器的主要地区之一,昌(大足)、嘉(乐山)、保、利、茂、绵、雅、涪、万(万县)、忠、泸、巴、资、简、合、龙、眉、剑、陵、悉等州均进贡黄金,几乎遍及全川。绵州的镂金银器,更是上贡佳品。大历二年(767),“剑南西川节度杜鸿渐自成都入朝,献金银器共五十床”(《册府元龟·帝王都·纳贡献》)。

至于民间制作的金银器,也大量存在。唐代成都的官僚、贵族及地主家庭的妇女,大多佩带金、银臂钗,富有人家妇女,流行银钏。上元二年(761), 段子璋反,剑南节度崔光远“讨平之,将士肆其剿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以取之”(《旧唐书·崔光远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巴蜀民间金银器的使用已非罕事,说明唐代金银器不再为皇室内部专用,其使用范围已普及到上流社会和民间。

 

 

收藏于广汉文物管理所的唐代十二生肖金膀圈,长101厘米,宽0.85厘米,厚0.08厘米,重91.5克,带扣以金丝盘成,带身镌12属相,按十二生肖顺序排列,每一属相均以雕刻细致的缠枝花及细点线簇拥。属相造型形态逼真,富有极强的动态感,衬以婀娜多姿的花枝,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982年成都新都区人民医院出土的唐代高足金杯,圆唇,敞口,深弧腹,缕空高圈足。口沿外下饰卷草纹一周,腹部饰两周矩纹,其内饰折枝卷草花卉纹及鸟纹,杯足缕空饰如意云头纹,并饰以四瓣花卉纹及凹线纹。1980年成都市长顺中街出土小银盖罐,高2.9厘米,径1.5厘米,重9克。鼓腹,浅圈足,盖上有一葫芦钮,素面,造型精美。万县冉仁才唐墓出土有金花饰4枚,系冠帽上的饰品,有菊花形、雪花形和云纹形,还有金环饰1枚,系步摇之类的饰物。成都望江楼唐墓出土的银镯,镯为空心,里面曾藏绝世珍品《陀罗尼咒》。

由于金银器有货币的作用,所以不易保存,从隋唐遗留至今的金银器已经很少。不过,从以上实物可以看出,当时四川的金银器工艺技巧已十分发达,器物成形以钣金和浇铸为主,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的使用也相当熟练。千年以降,这些历尽沧桑的金银器物仍旧亮丽非常,它们代表的是巴蜀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向世人展示着天府之国代代相承的富庶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