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史 ▏巧夺天工 绚丽多彩

蜀缬之华  绯红天下

 

 

  • “缸中染就千机锦,架上香飘五色云。”从色彩斑斓的自然界到色彩斑斓的布锦之间,是独属于人类的智慧所创造的印染工艺。在蜀地,人们种植和应用天然色素植物的历史十分悠久。以染色作物栀子为例,栀子果实用水淬取可得黄色染料,宜染丝、毛、棉等纤维,故而栀子早在秦汉时代已成为四川名产,家产千石者,与千户侯等。到了唐代,栀子的种植更加盛行,《蜀中名胜记》记载唐时嘉州(乐山)有栀子园,杜甫在四川时也曾种栀子(《寒雨朝行视园树》: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

 

 

有唐一代,四川还有多种染料被当作贡品。蜀(崇州)、汉(广汉)、嘉三州贡红蓝花;茂(茂县)、溱(重庆万盛)二州贡丹砂;黔州(彭州)贡光明丹砂和朱砂;梓州(梓潼)贡空青和曾青。如此多的染料,形成了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染织工艺体系。色素和色谱比较齐全,特别是染红色,最为著名。蜀锦又被称为“蜀红锦”“绯红天下重”。蜀地染的蜀红锦,色彩鲜艳,颜色经久不褪。已知流传到日本的许多著名蜀锦,如“格子红锦”“赤狮凤纹蜀江锦”“唐花纹锦”“铺石地折枝花纹蜀江锦”等都是红色或以红色为底色。

 

 

四川唐代著名的印染工艺首推蜀缬。蜀缬主要产于成都,是将成段的丝绸、布或衣裙成品,按预先设计的图案折叠花样,用线固定或结扎起来,在蓝靛中浸染后晒干,拆去丝结,扎成小纠部分因未浸透进色而成蓝底白色。每朵花的边界在染液逐渐浸润中,很自然地形成从深到浅的色晕。这种色晕效果是其他染色方法很难达到的,可以依据个人爱好做成自己喜欢的花样,因而能够长久流传下来。

《新唐书·韦绶传》载:“时天寒,以妃蜀缬袍覆之而去,其待遇若此。”这表明在唐德宗时(780-825),蜀缬制品已经成为宫中后妃日常穿戴,是制袍的用料。蜀缬纹饰以花卉为主,色彩鲜艳明丽,静态景物栩栩如生。成都女诗人薛涛有诗云:“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撷染轻纱。”这如同仙霞一般的红撷自然是蜀缬之一。

当时成都还有一种夹缬工艺,它是用木板或浸过桐油的硬纸板,刻成镂空花纹,在镂空地方涂刷石灰豆浆作为防染剂,放入蓝靛中浸染而成。薛涛曾吟:“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白居易也曾云:“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可见夹缬制品是多么美丽。

可以说唐代印染丝绸图案的工艺,已经达到了精、鲜、明、洁的地步,“精不错线、鲜不败色、明如秋爽、洁如玉颜”,“巧夺天工、嫦娥弗如”。纵然千百年时光如同白驹过隙,盛唐早已为过去,但那个时代名扬天下的印染工艺却一直在巴蜀大地上代代流传,那种斑斓的色彩已经染遍巴蜀,更添了天府之国的绚丽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