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史 ▏瓷出巴蜀 清润如玉

晋隋工艺 古今卓绝  

说瓷器,这种既赏心悦目又兼具极高实用价值的器物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无人可以置喙的。从魏晋南北朝到隋代,中国造瓷工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瓷器不仅在许多方面代替了陶器,而且逐步代替了铜器和漆器。

 

 

特别是南朝晚期,由于四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发达,促使东汉晚期成熟于浙江的青瓷烧制技术,在巴蜀地区得到了迅速普及和提高。青瓷胎质坚硬,釉色光润、透明,色泽以青灰、淡青、豆青为主,甚至呈碧玉、海水般的晶莹绿色,故一问世,便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富有玉之泛青的色调,符合人们习惯的对玉的欣赏心理,青瓷正是这种对玉之品格追求中所造就的审美观念在陶瓷艺术上付诸实现的结果。

当时,炼丹术的发达,鼓风设备的发展,水礁的推广,这些都为瓷器釉胎原料的配制、烧窑工艺的提高和制瓷原料的粉碎加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隋代以前,四川地区是全国两大主要烧瓷窑场的集中区。成都、邛崃、新津、金堂、双流等地都有两晋至南朝的青瓷窑址发现,昭化、绵阳、德阳、江油等地的南北朝墓葬也普遍发现了青瓷,可见当时四川青瓷制造的盛况。

南朝到隋代,成都平原及其周边的近山地区已经有了成熟的制瓷业。隋代四川的青瓷生产仍保持着传统的优势。这一时期,青瓷窑场的典型代表是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窑的固驿镇瓦窑山窑场。它们的发现为研究四川的窑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

1982—1983年发掘的青羊宫窑,清理了九座窑炉,包括龙窑和馒头窑两种,出土了上万件各类民用青瓷器和大量窑具,以隋代最为兴盛,是四川早期瓷窑的典型遗址,也是四川唐、五代的主要瓷窑之一。青羊宫的隋代龙窑遗址,是四川现存最早的龙窑。

邛崃瓦窑山曾发掘出一座长46.5米的龙窑,发现于其中的隋代连珠纹釉下彩,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釉下彩之一。固驿窑所见的早期遗存有四系壶、敛口小杯等。这一时期的产品胎骨厚重而粗糙,釉下已普遍使用白色或米黄色化妆土,釉面光亮度大大提高,新增了文房四宝和三足香炉等器物类别,器身逐渐变得修长,瓷器虽仍以单色青瓷为主,但出现了灰白釉下饰黑色联珠纹饰的工艺方法。

由晋至隋,四川最大的成就有两件事,一是由于化妆土技术的广泛应用,瓦窑山窑场至迟在隋代已经成功烧造出白瓷产品;二是瓷器上开始笔绘黑彩。邛崃十方堂邛窑出土的盘口四系壶,花纹装饰在腰部施青釉,而后用黑彩绘,这在黑斑彩的工艺上,开创了用笔绘黑彩的装饰新工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三台县凤凰山崖墓出土的南朝青瓷盘鸡首壶,造型高大,在全国亦属少见;绵阳市一隋墓出土的四系青瓷盘口壶,造型美观,比例协调,线条柔和,表明隋代造瓷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千年以降,巴蜀地区的造瓷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由今观古,两晋至隋的制瓷工艺还有很大的不足,但这是一种倒错历史的看法。事实上,今日制瓷工艺的繁荣是昔日的积累所成就,两晋至隋正是四川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段不可忽略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