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风|专递:在历史的非虚构写作中寻找价值

在历史的非虚构写作中寻找价值

——论《金牛道三部曲》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表达

付 乐(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与城市治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马尔克斯说过:“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记忆,用多彩的音符编制了生活的序曲,是承载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宝藏,是沟通过去与现在的精神血脉,更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文明之火。《金牛道三部曲》以个体表达拼凑起了集体记忆的文化版图,在流动的历史长河中弹奏起了金牛古道的悠扬旋律。《金牛道三部曲》的成功出版得到了金牛区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并在金牛作家协会等多方组织的一致配合基础上孕育而生,是打造金牛区地方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是塑造天府之国城市形象的独特文化景观,是对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自信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更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探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创新之路。

《金牛道三部曲》系列丛书由《大秦天回》、《大汉天回》和《大唐天回》三部小说构成,以三幅栩栩如生的文学画卷向我们呈现了巴蜀文学雄宏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艺术魅力,其中不乏翔实考证的历史文物和虚构饱满的人物情节,弥漫着风土人情的民族地方志和多彩奇妙的博物美学,真正实现了在非虚构历史写作中寻找集体记忆的精神脉络与个体表达的公共情感,在时空交映的文学对话中探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之根。

博物知美——感物记忆与自然对话

《论语·阳货》中提到“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的诗学传统创造了中华文化应物斯感、由物感人的秉性传统,古有“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物感与自然,今有《金牛道三部曲》博物美学的千年再现,而这正是这三部系列小说独特价值之所在。在对博物知识的旁征博引中,三位作者以巧妙的文学书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自然之道的通感之门。在这个五彩多维的想象之网里,就连“空气中弥散着桂花、山菊、黄花、百合、龙爪菊和成熟的山果的醇香,甜醉而迷人。……有时溪水淙淙,有时山风阵阵,林涛雄浑。”仿佛下一秒就置身于这纵情的自然之境中,感受万物的缠动连鸣。而这美妙祥和的博物之美正是出自《大唐天回》这部架空在唐代乱世中的历史小说。作者纪廷孝以虚实相生、明暗并进的叙述手法,带领读者绷紧心炫,一路追随唐明皇因安史之乱逃亡巴蜀之地,同时见证了主人公何振业造福桑梓的人生使命。在历史乱象中体验个人时代际遇,在紧张的情节推进之余感受宁静自然之美,在一方水土之上寻找人间草木的可爱本性。

 

 

在该系列的第二部丛书《大汉天回》里,作者尝试用本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扁鹊竹简》串联起整个小说的行文框架。而在评者看来,围绕这部旷世奇书所展现出的地方环境生态、传统中药文化等描写是作者梅之韵尝试与利奥波德的一次关于人和自然的时空对话。“像山一样思考”,人在自然中汲取力量之源,并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一环。千百年来自然与人类进化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它在为是人类提供诗意般栖居的大地时,也为个体生命的延续、个体存在的价值凸显发挥着难以磨灭的作用。文中主人公李桦(展华)的命运始终与自然之物相连。他出身杏林世家,惨遭家族灭门后,便伪装成地方郎中行医治病,其所学之术多来自于《扁鹊竹简》中对各类植物药材的娴熟运用。难能可贵的是,这本小说不仅填充了读者对植物药材的知识空白,而且其充满文学色彩的描写也让传统中医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怀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这是小说中李桦为刺史之女医治时,郑女为考验其行医水平的一副对联。该对联铺排10味中药植物,巧用双关。对联表面一迎一送表达交往之道,而深层里却是10味中药的简称,这10味中药是熟地、白头翁、益母草、红娘子、一见喜、淮山(怀山)、牵牛子、甘草(国老)、使君子、千年健。植物之美化身工整巧妙的双关对联,人物和谐,甚为有趣。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提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强调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才能构成一幅多彩的艺术世界。这就好比博物方可知美,在自然的世界里与过去对话,是《金牛道三部曲》区别于一般历史性的非虚构小说的重要价值,也正因为其丰富的博物之美,让这部小说呈现出更加全面细致的金牛地理风貌,让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方志知史——在地记忆与群像对话

如果说“博物知美”是《金牛道三部曲》关于物的记忆,那么该系列丛书的第二个特征——“方志知史”则串联起了群体社会性与地方集体记忆,是人的在地经验的历史表达。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具有地方性、广泛性、时代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在文学与方志之间探索地方群像的艺术性表达,一直以来是众多文学家不断探索的主题。沈从文的湘西文学、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重视都市感的海派小说等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的时代感照。《金牛道三部曲》可以说是继承了历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者普遍具有的地域意识和使命感,以“组织联动,多方创造”的新形式为我们呈现了新时期川派文学的时代聚力和人文价值。值得称赞的是,本系列丛书以其翔实细致的文献整理、完备考究的实地考察、全面系统的文脉梳理,为读者串联起了文学与史地、地理与人文、个人与群体交相辉映的非虚构空间。在这个非虚构的空间里,复杂多样的地理空间和极具生命力的文化空间,让我们在一开一合的人文地理景观中看到了孕育出金牛文化的传统精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的诗句道出了蜀地自古地形复杂的特点,“与秦通,迎金牛”开启了金牛古道漫长的流动历史,而这也正是贯穿《金牛道三部曲》的重要线索。在这条快要被历史淹没的古道上,曾凝结着数代劳工辛苦开凿的血泪过往,见证着杏林世家捍卫古籍的古老传说,存留着唐明皇逃落蜀地的一声声扼腕哀叹。三位作者以力透纸背的温柔关切,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副副多彩的地理画卷。在《大秦天回》这部小说一开头,作者王江就为我们介绍了金牛古道修建的历史背景,出于军事战略需要,无数百姓踏上了离乡修路之途。区别于《大唐天回》主复线的写作手法,该小说以修建古道为时间轴,以主人公勾武的行进路线为剧情线,将蜀地一路的人文地理风貌寄予其中,光是提到的地名就多达几十处。如阆水(古嘉陵江)“阆水发于陕北,流经蜀山万径,横贯巴蜀苴三国,直至汇入长江。”又如在《大汉天回》中提到成都故名“龟化城”的由来传说,还有承载了三本小说重要故事情节的地理舞台——天隳古镇。“天隳山,山山出小大尖峰,四维罗绕;益州口,口口回上下卡道,千里重关。”作者以一副嵌名析字楹联为切口,向读者娓娓道来天隳山与上古女娲补天的壮美传说。

 

除了这些极具地域性、历史性、科普性的古镇、山峰、江河等地理景观外,小说还蕴涵着极具张力的民俗文化空间,绘制出了一副众生百态的巴蜀群像。民俗是金牛文化中最为独特的群体记忆。在《大秦天回》的“祈禳”一章,详细且饱满地刻画了祭祀文化中的青铜器皿、服饰妆容、乐器鸣奏和舞蹈姿态等,让人印象深刻,仿佛立身于仪式中,在众人行进的舞步里,寻找与万物之共鸣。正如《诗经》有风雅颂之分,《金牛道三部曲》也诠释了巴蜀习俗从庙堂高宇到乡间田野,从严肃庄重到欢乐灵巧的多样化特征。在《大唐天回》里,作者笔下的习俗风情是飘荡在市井通巷里的一株株风铃,时而幻化成乡间酒席上孩子们的欢声,时而幻化成隔壁灶台滋啦啦油声,时而幻化成守岁龙门阵里起此起彼伏的笑声。另外,像巴蜀地区传统文化和古物如蜀锦、汉画像砖、说唱俑等也尽列三部小说之中。

 

 

可以说,《金牛道三部曲》中对复杂多样的地理空间和丰富多彩的习俗空间的关注和描写,为读者搭建起了一条从当下走向历史的在地经验之路,唤醒了集体记忆深处最普遍的情感共识。

文学知人——民族记忆与个体表达

文学知人,对于人的存在的反思是文学的核心价值。文学描写的对象是行动着的,并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种社会关系在历史的海浪中不断淘沙,最终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记忆,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其终身不倦的使命在于用个体表达的方式保存民族记忆,并将其熠熠生辉之处不断延续。从这一层面看,文学实现了人类记忆的整合,将小人物与大时代、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压缩在文字书写中,以一部小说、诗歌或是散文等形式将永恒凝固。而《金牛道三部曲》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能做到笔下之人皆“有其性情,有其气质,有其形状,有其声口”实为难事。而《金牛道三部曲》通过描绘形象各异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反面人物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副巴蜀地区的人间众生相。三部小说以勾武、李桦、何振业为主角,支撑起全书铺设情节、勾连矛盾冲突和实现主旨升华的主要任务。另外,围绕着他们,作者又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次要人物和反面人物,主角也因为这些人物的陪衬呈现出更加立体多面的风貌姿态,最终形成了众星捧月,对比烘托的人物格局和众生喧哗的情景场。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部小说所搭建的人物形象格局真正地实现了个体表达与集体记忆的融合。这些次要人物在与主角共克时艰的过程中,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自我的蜕变和社会价值的再创造。例如在《大汉天回》里“丝绸织锦,春色一染开不谢;纺线粗纱,雪痕千点浸难消”的织女辛锦霞以精巧卓绝的工匠精神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蜀绣不断传承,而说唱叔公则在一桌,一扇,一醒木的瓦舍勾栏间,演绎着评书文化的精髓。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其活灵活现的性格特点,但每一个人的背后又是整个中华民族关于传统文化集体记忆的表达,也由此,小说人物身份的二重性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完成了融合转化,在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更高的社会价值的追求。

除了小说人物的立体化塑造,文中诗意化的语言也仿佛让读者置身于《红楼梦》般的诗词曲境。这里有民风淳朴,欢快俏皮的信天游,“星儿里最亮北斗星,人里头要数哥哥你能。半夜里阿妈还在搓毛站,哥哥呀,急死个妹妹俺出不了门。”也有“月明华屋,画桥碧阴”般的绮丽词句,如“参天奇树连檐际,却见得、月宫现世。步虹桥,思汉仪,踏芳汀,拜名胜,桃源真味。”让读者得以在诗词歌赋的畅游里,感受艺术的魅力。

《金牛道三部曲》以历史性非虚构写作的独特方式架起了集体记忆与个体表达的时空之桥,人性的光辉在历史不断向前的步伐里莹莹闪耀,其所传承的记忆符号也成为输出城市文化内涵的价值所在,在不断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时,也在进一步推进中国走向世界文明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