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史 ▏巴蜀石窟 唐韵深藏 唐代龛窟 星耀四川

文化不止存在于人的身边,还流溢于山水之间。这主要得益于人类的智慧以及代代相传的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力不足以搏猛兽,寿不足以媲山石,但蛮荒被改造,山石被开凿,人类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文化。有一种建筑,有一种艺术便与山石息息相关,它就是石窟寺。

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埃及,后来传入印度,逐渐发展为佛教、耆那教的石窟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寺的开凿也随之出现,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很快就将简单的开窟凿洞类型民族化了,加上仿木构的檐廊、汉式塔柱或直接用中国的木构建筑连接在石窟外部,而使之完全被民族化,同时也使内部造像气质民族化,从而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特殊形式。而且无论是在数量上、类型上,还是在延迟时间上,中国现存石窟都远远超过印度。

以摩崖造像和摩崖佛寺建筑为特征的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巴蜀摩崖石刻,是石窟寺在中国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四川于北魏晚期开始凿造的石窟寺,到唐代达到了高峰,凿刻地点更是几乎遍布全川,现存的主要石窟有广元的千佛崖石窟、巴中的南龛石窟等。事实上,唐代四川的石窟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窟室建筑,一是龛室建筑。

 

 

窟室建筑。石窟寺中出现模仿中国木构建筑的手法,最早约在北魏时期,其形制是在中央凿柱塔,如广元皇泽寺第45号中心塔柱窟,便是一处典型传承中原北魏晚期风格的窟室建筑。

龛室建筑。摩崖佛寺继窟室建筑进一步发展,石窟的进深逐步变小,出现了龛室建筑,其形制是浅龛,以造像为中心形成礼佛与祈福空间。如大足北山245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图,就是最典型的龛室建筑。值得注意的是,龛室建筑还有一种佛帐龛(也称屋形龛),仅巴中、通江石窟中出现且只有单间形式。

从布局上看,无论是窟室建筑还是龛室建筑,都慢慢变化成厅堂式布局。宛若厅堂的佛窟,在大小、佛像配置、窟内外装修上都有较大的自由,这体现了中国佛教那种较为松散的、重精神轻仪式思想影响的宗教发展趋势。它们已经完全不同于印度那种仅供修行用的各类石窟。

这些巴蜀唐代石窟寺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建筑形式,而且石窟寺的石刻还反映了当时的实际建筑形式,在目前唐代木构建筑遗存很少的情况下,这些石刻的建筑形式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资料。

例如四川石窟寺中最富有建筑趣味的乐山龙泓寺,其龛内所刻建筑,中央为殿堂二层,具平坐,上覆四注顶。右左翼为三层建筑,其第二层中央作龟头屋,以山面向外。再次两侧壁,则为下石上木。在这五层建筑的上层,还联以阁道,覆以廊屋,其斗拱额柱各部细节也都极其逼真,称得上是当时建筑的原样模型。

时光倏忽而逝,唐朝已经消逝在过往的时空,遍布四川的石窟寺是那个鼎盛的时代留给后人的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步入其中,我们会发现这一座座精美宏大的石窟寺早已和唐诗一样,成为了我们重返盛唐的媒介,其中沉淀的东西是任风吹雨打都难以消磨的文化精萃。